1994年,一位日本作家来访中国。席间,他竟然拒绝品尝中国菜,反而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罐日本罐头,边吃边聊天,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感到非常尴尬和无奈。
即便他是日本人,或许不习惯中国的饮食文化,但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大作家,既然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,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、入乡随俗,应该是最基本的礼仪和常识吧?
而这位拒绝中国菜的日本大作家,正是当代文学界著名人物——村上春树。
1949年1月12日,正值日本投降后的第四年,村上春树出生在古都京都。少年时期的他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孩子,像绝大多数日本小孩一样,按部就班地上学、成长。
年幼的村上春树,和许多孩子一样,将自己的父亲村上千秋视为偶像。父亲那曾经作为军人的身份,是他自豪的根源——在他眼中,父亲是一个英勇的战士,曾亲身经历战场,将生命献给了保家卫国的事业。
在还不谙世事的村上春树眼里,父亲的确拥有军人应有的坚韧品质。然而,有一天放学回家,他看见父亲虔诚地跪在佛像前的蒲团上默默祈祷,这情景让他心生疑惑。
展开剩余71%那时的他不明白父亲为何每日诵经,便悄悄问母亲:“爸爸为什么每天都念经?”母亲侧目望向正在祷告的父亲,语气低沉地回答:“他是在为那些逝去的人祈福超度。”
小村上春树虽然不理解“超度”的含义,但好奇心驱使他鼓起勇气走到父亲身边,仰头小心翼翼地问:“爸爸,您念经是为了谁啊?”
父亲温柔地笑了笑,轻轻抚摸他的头,柔声说道:“是为了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日本战友,还有那些死于刀下的中国人。”说完,目光投向远方,眼中满是慈悲与哀伤。
年幼的村上春树并不明白父亲口中“战争”意味着什么,也无法理解那些“亡人”究竟是谁。然而,看着父亲那凝重严肃的神情,他没有再继续追问。
随着年龄渐长,村上春树每日目睹父亲跪坐蒲团诵经的场景,他心中的疑惑渐渐滋生:眼前的这位父亲,真的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吗?也许,他并非英雄,也未必是他应该引以为傲的人。
成年后,许多童年的回忆在时光中渐渐淡去,但父亲那句关于战争与亡灵的话,却深深烙印在他心头。怀揣着儿时的疑惑,他开始翻阅大量资料,想寻求真相。
尽管心中已有猜测,他更希望父亲从未破坏过别国和平,未曾践踏他人的幸福,只是自己多心了罢。但最终,史料显示村上千秋确实参与过侵华战争。
那一刻,村上春树心中英雄形象轰然倒塌,他不敢再深入探寻,无法面对现实。对于自己敬仰的父亲竟与那场震惊世界的残酷屠杀有关联,他感到极度震惊和失落。
直到他发现父亲1938年8月入伍,起初只是一名二等特务兵,负责前线运输补给,未直接参与暴行,这让他稍感宽慰。
然而,这并不能改变父亲身为侵华日军的身份。一想到父亲曾目睹日军虐杀中国人的惨状,村上春树夜夜难眠,噩梦缠绕。岁月流逝,他甚至一度与父亲断绝联系。
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,村上春树无法面对父亲,亦不愿与他沟通。那段发生在他出生前的历史,成了父子之间无法愈合的伤痕。意识到自己血脉中流淌着这段罪恶,他决意不再生育,甚至在访华时羞于食用中国菜。
当村上千秋90岁高龄,生命进入晚期,癌症缠身的他瘦弱如枯骨,父子最后一次相见。病榻上的老兵仍在忏悔,既为自己,也为被时代裹挟的命运。
这一次,村上春树终于释怀,与父亲和解,承认父亲确实有错。但父亲未尽的忏悔,村上春树决定用余生继续背负。
2019年,中日战争已结束74年,村上春树已步入七十高龄。这时,他才鼓起勇气公开承认“父亲曾是侵华日军”的事实。对于战争的反思,放在日本社会中显得尤为罕见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也许会被人遗忘,但永远无法被抹去。铭记历史,守护和平与正义,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。
作者:柳含湮
编辑:黎庶
我的宝藏作者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配资服务,配资门户网站平台,今日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